古代针灸用具有几针(古代针灸用具是多少针图片)

【文物传奇】中国考古出土的骨针、牛角针、铜针与钢针

文/张卫平

从骨针、铜针、铁针、钢针乃至金银针,直至近代西方人发明的缝纫针,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说的那样:“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史学家刘克祥说:骨针虽小但意义巨大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

纺织技术发明前,古人何以遮羞?

中国古代章服文化事业的开山鼻祖、著名作家沈从文认为,大约在原始纺织技术昌明之前,曾有一个用手编织物做衣服的阶段。

其实,“用手编织物做衣服”至今还在活生生地保存着,例如土家族的“茅古斯服”——其服多以棕叶、棕片、稻草编结,每服由5块组成:一块扎在腰间成裙状;一块围胁下,前遮胸,后盖背;两块搭在左右肩上;一块作头套以蒙面,头套上扎有2—5条辫子,象征犄角。

不过,这种信手拈来之物,未经“裁剪”、“缝纫”,还算不上严格意义上的“服装”。

然而,正是这个极不起眼的手编织物阶段,却推进了人类从原始蒙昧迈向文明。

众所周知,做服装少不了“缝纫”。但是,现代缝纫机的出现要迟至工业革命之后——英国人托马斯?山特于1790年创造出世界上第一台以机械代替手工的缝纫机。

在缝纫机没有发明之前,人类穿的衣服只能是一针一线缝出来的。

说到“针”,我不由得想起了当年从小学课本上读到的那个“只要工夫深,铁杵磨成针”的谚语。说是唐代大诗人李白,幼年学不专心,有天看到一老妇人正把铁棒磨成绣花针,深受启发,从此专心读书的故事。

其实,把铁棒磨成绣花针谈何容易,这只不过是一个故事而已。

针的出现与演变,度过了漫长的历史阶段,从石针、骨针,到铜针、铁针、钢针,无不打下了历史的烙印。

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缝衣针,是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

这枚天下第一针,是用动物细骨制成的,制作水平非常高,针长82毫米,直径3毫米,比火柴棒略粗,针身略有点弯,表面刮磨得相当光滑,尖端很锋利。

古代针灸用具有几针(古代针灸用具是多少针图片)

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遗址出土的骨针与项链——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属原作者

制作这样的骨针,须经切割兽骨、精细刮削、磨制以及挖穿针眼等多道工序,需要较高的制作工艺才能完成。

据推测,山顶洞人就是用这种骨针来缝制简单的皮衣。专家分析,山顶洞人使用的缝衣线,是从鹿身上取下来的韧带,一般有半米多长,又细又白,犹如生丝。

这枚骨针是迄今我国发现的最早的旧石器时代缝纫编织工具,也是世界上目前所知最早的缝纫工具,在染织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沈从文先生认为,服装的产生,可能是出于猎捕猛兽和应付战争的需要,于是“便用骨针率先来缝制这种原始的军事服装——胸甲、射鞴一类局部衣着,并由此引导出一般日常服装”。

可见,小小的、不起眼的骨针,催生了胸甲、射鞴等原始军事服装,并在此基础之上,推动了日常服装的正规化,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服饰文化。

这枚山顶洞人骨针表明,在几万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掌握了最原始的缝纫技术,能够自己缝缀简单的衣着。史学家刘克祥先生说:“骨针虽小,但意义巨大,它标志着一个新的历史时代的开始。”

由于能够用骨针来缝制兽皮制作衣服,从而揭开了服饰文化史上最早的篇章,在服装史上的重要性具有划时代意义,充分证明了从旧石器时代晚期,我国北方的先民们已经创造出以利用骨针工具缝纫加工兽皮为特征的服饰文化。

19世纪初叶杰出思想家、法国哲学家圣西门说:“对全人类来说,只有一种共同利益,那就是科学的进步。”从这一意义来说,小小的缝衣针,造就了全人类的共同利益。

此后,考古工作者还在全国各地陆续发现了各式各样的骨针。

辽宁海城小孤山遗址的骨针和山顶洞人骨针相似,但工艺水平稍高。

山东省聊城市阳谷县景阳冈龙山文化城址中,也发现了为数不少、长短不一的骨针。

尤其是在陕西西安半坡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骨针竟达281枚,针身长短不一,最长的超过160毫米,最细的直径不到2毫米,针孔约0.5毫米。

考古专家推测,古人在制作骨针时,可能是先将骨料劈成条形状,然后在砺石上磨光针身,再加工出针锋来。

当然,古人也探索过用其他材料磨制织缝衣针。比如,2003年,黑龙江省依兰县出土了两枚年代为战国至汉代、用牛角磨制而成的针。这两枚角针,通体笔直,表面光滑,尖端尖锐,分别长60毫米和75毫米,针孔直径不足0.5毫米。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新石器时代以后,随着葛、麻等植物纤维的纺织,“布”的出现,骨针得到了更加广泛的使用,使衣服的缝制更为精细,样式也更多了。

随着青铜时代的到来,使用青铜制作的铜针问世了。

楚地长沙的一座西汉时期的墓葬里就出土了一枚铜针,长10厘米,有鼻。

在西汉刘胜墓中也曾出土过四枚金针、五枚银针,只不过那些是用来针灸的医针而已。

考古学家杨泓先生说:“用青铜铸造这样小的工具非常困难,所以普遍使用的还是骨针。只有铁制的针出现以后,骨针才丧失了它的垄断地位。”

随着时代的发展,虽然骨针最终被铁针“逼”出历史舞台,但正是骨针的出现,成为中国原始社会纺织业起源的技术支撑。

用沈从文先生的话来说,那就是“显示了旧石器时代晚期社会的进步与发展,预示着更高阶段的新石器时代的来临,并为后世灿烂华美的中华民族服饰文化开创了先河”。

虽然,当时的山顶洞人,只是用骨针来缝制兽皮衣裳的,但是,当穿衣成为人类必须的需要时,同时又有了必要的工具——缝衣针,纺织业的起步与发展就有了强大的动力。

可是,我国是从什么年代开始使用钢针缝制衣物的呢?最早的钢铁针又是什么样子的呢?

最早的铁针,曾在山西侯马的东周遗址中发现过,但最早的钢针,则在楚地发现。

据文献记载,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兵器和钢铁兵器堪称世界一流,我们从《史记·范睢蔡泽列传》中看到,秦昭王曾赞扬过楚国钢铁剑并向秦相范睢表示过如下忧虑,文中写道“昭王曰:‘吾闻楚之铁剑利而倡优拙。夫铁剑利则士勇,倡优拙则思虑远’”。

这说明,楚人的钢铁铸造技术非常先进。

这在考古学中得到证实。

比如,在楚国故都纪南城附近,先后出土了楚国和西汉时期以钢铁为材料制成的缝衣针。

1997年,荆州博物馆的考古工作者在荆门包山二号楚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保存完好、距今约2200多年的钢针。

古代针灸用具有几针(古代针灸用具是多少针图片)

荆门包山二号楚墓考古发掘现场

这枚钢针的针体粗细均匀,径0.08厘米,鼻部扁平,针孔细小,孔径0.06厘米;针锋稍残缺,钢针残长8.18厘米。

这样一枚我国迄今为止考古发现年代最早的钢针,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楚国炼钢技术水平之高超。

无独有偶。

1975年秋,又在楚故都纪南城内的凤凰山167号汉墓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一件针衣,针衣里还放有一枚缝衣钢针。

这件缝衣针的针长为5.9厘米,最大径为0.6厘米,比楚墓中出土的钢针要稍微细一点。出土时,针尖稍有残缺,针体粗细均匀,针孔细小。

特别有趣的是,针孔里还穿着一根黄颜色的丝线。

这枚钢针,可以说是我国考古发现年代最早、最为完整的钢针。

包裹这枚缝衣针的针衣,是用细细的小竹篾平行排列作为骨干,外面用褐色纱布包裹,四周以绛色的绢缝边。

出土时,针衣叠为三摺,外面还用绢带缚着。

此前,曾在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考古发掘中,也发现过一件类似的针衣,但不知为什么,里面却没有见到针。

凤凰山167号汉墓的墓主,经鉴定为一位老年女性,这枚缝衣钢针与针衣,极有可能是她生前用过的心爱之物,因而随葬于墓中。

古代针灸用具有几针(古代针灸用具是多少针图片)

出行——西汉木俑(复制品) 荆州凤凰山167号汉墓出土 摄影:金陵

几千年前,古人又是怎样制造出钢铁针的呢?

我们在明代宋应星的《天工开物·锤锻》中找到了答案,文中说:“凡针,先锤铁为细条,用铁尺一根,锥成线眼,抽过条铁成线,逐寸剪断为针。先鎈其末成颖,用小槌敲扁其本,钢锥穿鼻,复鎈其外。然后入釜,慢火炒熬。炒后以土末入松木、火矢、豆豉三物罨盖,下用火蒸。留针二三口插于其外,以试火候。其外针入手捻成粉碎,则其下针火候皆足,然后开封,入水健之。凡引线成衣与刺绣者,其质皆刚,惟马尾刺工为冠者,则用柳条软针,分别之妙,在于水火健法云。”

看来,由于钢铁机械处理和热处理技术的限制,在古代,钢铁针的制作方式还是非常复杂的,须使用热拔、搓圆、渗碳、淬火、回火等复杂工艺。

上海博物馆的一件藏品——宋代刘家功夫针铺铜版就颇有意思,这个铜版是一件印刷广告,上面写有的“收买上等钢条,造工夫细针”。

从骨针、铜针、铁针、钢针乃至金银针,直至近代西方人发明的缝纫针,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如英国社会学家斯宾塞所说的那样:“进步不是什么事件,而是一种需要。”

可以说,需要是人类发展的永动机!

古代针灸用具有几针(古代针灸用具是多少针图片)

一枚小小的缝衣针,无论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也不管是缝制的什么丝麻布帛,做成什么样的服饰,都毫无疑问地培育了一个大的产业,促进了相关技术的进步。只是,中国人发明了针,却没有发明缝纫机,在人类文明进步的接力棒中,我们曾经跑在最前方,也曾被别人远远抛在后面。

历史的进程,不进则退,从一枚缝衣针也能洞悉人类演变、历史风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9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