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是什么,创新与创业的关系是什么_例子?

近日,海归博士刘恩玺牵线留日中国籍专家,推动特种电机项目顺利落地威海,正式启动了该项目产品在威海本地企业的推广应用,成为“1+4+N”创新平台体系“以人才聚人才、以人才引项目”又一落地成果。

这不是刘恩玺第一次当“月老”,作为平台体系合作的海外青年人才,他充分发挥在国际交流和开放合作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积极联系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沿优质技术等高端资源,在其推动下,促成东京大学与齐鲁工业大学在威联合成立齐鲁国际生物科技研究中心。

作为“1+4+N”创新平台体系延伸设立的特色创新机构,刘恩玺带领研究中心主攻研究木质纤维处理,在生物质废弃再生循环处理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当初如果没有市产业技术研究院的帮忙,我们做不到如今的成绩,我表达感谢的方式只能是推动更多优秀人才、优质项目落户威海。”刘恩玺说。

仅今年以来,他就已经牵头组织集聚国内外优秀人才、前沿优质技术等高端资源活动10余次,“1+4+N”创新平台“朋友圈”持续扩容。目前,这个平台体系已纳入高端平台25家,延伸设立特色创新机构147家,会聚院士24人、博士等人才376人。

“我们的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和市场同类产品相比,发酵时间更短。”刘恩玺说,截至目前,已累计处理木质纤维素废弃物3万吨,相当于五个地级市全年的纯园林废弃总量。

生物质废弃再生循环处理行业领域,从业者众多,由于技术、工艺趋同,各企业在竞争中唯一的杀手锏只剩下“杀价”。面对瓶颈,有人看到了难以逾越的障碍,刘恩玺却看到了机会。作为园艺学博士,主攻方向正是环境微生物与有机物循环利用,再加上12项相关专利的“加持”,刘恩玺决定,直接“跨”过大众市场,进击门槛更高的木质纤维处理这一小众领域,占领市场制高点。

木质纤维素废弃物处理过程中,要把废弃物放进轧机里,依靠高速旋转的锤头把物料“磨”小。为了将粉粹物粒径控制在1厘米左右,刘恩玺团队凭着“一根筋”的执着,不断摸索,从数万种可能性中寻找最优解。

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在“双走进”走访调研中得知这件事后,第一时间在平台专家库中进行筛选,并联系到哈工大材料领域教授张鹏,全力协调、解决难题,最终历经2300多次实验,打碎1200片机器锤头,耗费5个月时间,粒径终于从3厘米降至1厘米,使木质纤维废弃物发酵时长较同类企业缩短30%—50%,极大增强了企业的优势和竞争力。

不断整合国内外高端资源,紧密结合威海市产业需求,刘恩玺蹚出了一条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的“双栖”之路。(Hi威海客户端通讯员 刘宁宁)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181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