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在过去的几年一直是互联网的热词。当产业不能找到新的增长曲线,或者产业形态难以突破固有模式时,内卷便发生了,这特征特别贴合近几年的支付行业。当然,在笔者看来,互联网所戏称的内卷,更偏向于中性词,一方面内卷可能带来恶性竞争,另一方面,内卷也会使行业充分竞争,向高质量服务发展,是优胜劣汰的一个表征。
那么支付行业的2021年有哪些“内卷”的事呢,咱们也来盘一盘。
聚合支付内卷到不行了
身处深圳的笔者平时经常调研线下收单业态,特别是小微商户对收单产品的接受情况。整个2021年里,楼下包子铺已经更换了4-5个收款码品牌,如拉卡拉、收钱吧、美团、汇来米等品牌间来回横跳。
每一次的语音播报声音更换,都让笔者更加坚信行业人常说的那句话,小微商户对收款码没有任何忠诚度,谁费率低用谁。不过笔者可以再补一下,不仅仅是收款码,即使有收款音响,商户也照换不误。
商户频繁更换收款码牌,是聚合支付内卷的最直接表现,这背后的原因还有很多。
玩家多。截至2022年1月11日,已有404家机构完成中国支付清算协会的聚合支付类型机构收单外包服务备案。玩家疯狂涌入,带来激烈的竞争。
机构下沉。2021年,腾讯系与阿里系同时对聚合支付服务商武汉利楚入股,这是支付巨头下沉的一个表现。此外,诸多持牌支付机构也都推出了自己的聚合支付品牌。大机构加入大战,让聚合支付内卷更严重。
政策施压。整个2021年,政策不断向支付产业施压,脱虚向实成为趋势。2022年3月1日实施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支付受理终端及相关业务管理的通知》(259号文),打击违规的信用卡收单市场的同时,释放了个人码向商户码升级的更大商业空间。未来,聚合支付还会更卷,准备好了吗?
信用卡收单动荡加剧
2021年,可谓是信用卡收单极为动荡的一年。其中价格极为不稳定,到2021年下半年,甚至又有不少机构的信用卡收单费率上涨到1%左右。相比二维码支付的0.38%,96费改建议的0.6%,1%的费率水平不可谓不高。
关于信用卡收单费率普涨的原因,各方猜测较多。有人说是上游政策影响,成本提高;有人说纯属支付机构割韭菜,早期以低费率圈市场,后期涨价割代理是非常普遍的玩法,只是最近玩得更凶残了;还有人说,政策风险大变,支付机构业务线调整,收最后一波钱后可能退出这一市场。
除了价格波动异常,各种内卷的事也在不断发生。
电销POS。电销POS不断被打击,2021年各种数据保护类法规出台,更让电销POS违法成本剧增;但疫情背景下电销POS事件却不断的出现,某支付机构甚至在服务商大会上公开传授电销POS经验。
切机与恶意投诉。POS切机、恶意投诉在这一年也玩出了新高度,支付机构不断发布声明,称有不法分子假装工作人员或是离职工作人员,联合商户对自己进行恶意投诉、切机等操作,甚至各家支付机构发布的公告措辞都类似,想必是一个玩法通吃全行业。
上下游纠纷加剧。年初,通联支付代理商易刷负责人发布公开信,指责通联支付通过各种不当手段,使得其经营情况蒙受巨大损失,已经到了卖房卖车、倾家荡产、妻离子散的地步。这仅仅是支付机构与代理商上下游长期矛盾的一个缩影。此外,服务商之间互相攻击,也屡见不鲜。
玩法更野。部分POS业务,大多是电销POS开发出了“低费率为噱头,冻结押金”的玩法,类似以前的网贷714高炮、砍头息。也有机构推出了到账险,即保障资金安全到账的险种。笔者疑惑的是,使用POS确保资金安全到账不是天经地义的事吗?怎么就能延伸出了另一门生意。
2022年,在259号文“五要素合一”政策落地、《关于进一步促进信用卡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出台的背景下,想必套现产业规模将不断收缩,内卷会更加严重。
跨境电商收款新玩家疯狂涌入
疫情爆发的两年间,由于我国管控良好,成为了全球的商品输出国。跨境电商在此背景下顺势而起,国务院、商务部、海关总署、人民银行、外汇局等各个部门,都纷纷发文鼓励这一贸易新业态,并且有实际的利好政策落地。
为了解决跨境电商收款问题,外汇局在2019年4月发布了《支付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办法》 ,支付机构外汇业务从试点走向正轨的同时,鼓励银行参与其中。截至2021年10月底,已有21家支付机构和12家合格银行可凭交易电子信息为贸易新业态提供跨境结算。
原来的跨境电商收款市场,持牌机构多是以资金通道提供者的角色而存在,而现在身处后端的角色,走到台前为跨境卖家提供服务,产业竞争愈加激烈。面对许多国际背景的跨境电商收款服务商,支付机构、银行通过“晒牌照”、讲合规来争夺客户的情况屡见不鲜,这似乎变成了一个“集牌游戏”。此外,玩家的不断加入,也使得跨境电商收款服务的费率水平不断下降,甚至出现了许多0费率的中长期优惠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内支付行业强监管常态化,各类政策监管利空产业的情况下,跨境支付是难得的增量市场。无论是为了服务实体的好名声,还是真正想开拓新兴市场,跨境支付都是支付机构所青睐的一个领域。
支付牌照买卖多发且价格更低
支付从业者是否感受到,2021年越来越多的支付牌照买卖在明在暗地进行中。
据移动支付网不完全统计,自支付牌照发放以来的十余年时间里,一共有62起支付牌照买卖案。
从历年支付牌照买卖情况来看,除了2015~2016年间,支付牌照不再新增带来的交易量剧增,牌照买卖市场近几年一直处于下行趋势,或者说相对稳定的态势。在近三年时间里,2019年3起、2020年3起、2021年6起。到2021年,较之2020年的支付牌照买卖情况增长了100%,数据再次回升。
2021年的6起支付牌照买卖案,还只是已公开买卖消息的支付牌照,而更多的“阴盘”或正在各大支付交流群中酝酿。
在交易金额上,小商品城收购快捷通(互联网支付)是4.493亿;人保金服收购联付通(互联网支付)是4亿;B站收购浙江甬易(互联网支付)65.5%股权是1.18亿。同是互联网支付,这价格差异略显内卷。
国内支付终端市场增长疲惫
从整个行业基本面来看,支付终端市场近两年都不太景气。人民银行的支付体系报告显示,2021年前两季度的联网机具数量在下滑,第三季度虽然有所增长,但同比仍在下滑。
从各大终端厂商2021年半年报来看,国内市场也不太景气。天喻信息智能支付终端业务营收同比下滑50.05%;优博讯智能移动支付终端营收同比下滑19.19%;新大陆POS类产品出货量超460万,往年情况来看,维持持平状态;百富国内市场仅占总营收4.2%。
总体来看,国内支付终端市场已经相当平稳,难以出现大的增长点,如果不是炒作数字人民币概念,恐怕相关上市公司股价也没那么好看。此外,被看成是支付终端产业较大增量的刷脸支付,在疫情和数据安全的双重打击下,逐渐式微,并不能带来很大的市场空间。
另一方面,近两年,中国政府一直在提倡“信创”概念,拥有海外背景的终端企业感受到了渠道压力,部分市场空间重置,加速内卷。
大POS不好卖,电签POS有政策波动,手刷不断被淘汰,刷脸等新型终端还没起量,智能POS有互联网企业冲击,且许多手机厂商加入到产业竞争当中;扫码盒子制造门槛低,大批圈外企业纷纷入局,这都让国内终端厂商异常焦虑。
值得一提的是,海外市场则是释放焦虑的好去处。2021年上半年,海外市场方面,新国都营收同比增长113%,新大陆同比增长162.84%;超95%营收是国际业务的百富总体营收同比增长30.6%。出海,成为了许多终端厂商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新选择。
本文源自移动支付网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162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