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聊一下平时与我对接事务最多的企业项目申报负责人,也就是我的甲方联系人,平时联系到企业老板朋友,一般会第一时间推送项目申报的负责人微信或者电话给我,让我去沟通对接。企业方面的项目申报负责人与我这个中介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服务的对象是单一与众多的区别,从本质上来说算是同行。在中介机构我负责的是前端商务各方面的沟通,技术方面的事务有我们技术部同事对接。但是企业项目负责人基本上是前端后端一肩挑,日常工作其实比我更“惨”。
说起项目申报,如果单纯按照字面意思(名词+动词)去理解,大概会认为这是一项工作内容,或者只是某项工作的一个阶段。
因为政府各个职能部门的政策可以说从年头发布到年尾,项目负责人就要花费大量时间去整理归纳,研究政策,针对企业条件来匹配可申报项目,还有有着编写申报书的写作能力,即使有着中介机构辅导,也要对政策了然于胸,掌握这些基本操作。
还有就是在日常的工作中,各地政府项目主管部门为了加快项目相关信息的及时发布和快速反馈,往往会建立相应的工作群,将辖区内的各类企业项目联系人员拉进去。可能很多人都注意到了,群的名称也是五花八门,什么科技工作群、什么高企工作群、什么科技政策咨询群等等。也需要在群里沟通反馈相关问题。
多年来,国内政府资金项目的管理体制使得大部分公司"重申报、轻管理"的现象普遍存在,很多企业申报项目只是冲着资金而来,而弱化整个项目后期实施的过程管理,资金项目申报多了,就有必要设立单独岗位或者部门区完善后续的管理过程。
像很多公司在成立之初,一方面没有专门的人去负责政府项目这块事情,一方面又苦苦寻求政府资金资助企业发展。所以往往会委托咨询公司去帮公司申报项目,而咨询公司所承担的工作也仅限于申报阶段,很少会涉及后续实施阶段。比如我遇到好几家企业,营业收入有几个亿(非贸易性公司),但是至今连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简单资质都没有申报过,好在目前已经意识到重要性,进行内部整合,逐级规划布局。
岗位是依附于组织机构的,对于设了该岗位的公司,总归要归入一个部门进行管理。在这点上,各个企业的做法也是千差万别,比如有的归入技术部,有的归入政策部,有的归入总经理办公室,有的归入企划部,有的甚至由分管领导直接管理,不同部门对这个岗位的要求和工作内容侧重点可能有所区别,从而也导致了不同名称的产生。
通过上述梳理,不难发现,这个岗位的发展路线很合理也很科学。企业的组织机构设定和调整永远是围绕业务发展需要,项目申报并非是一个公司正常运转所必须,更别说成为企业的一个标配岗位。当企业承担的项目多了,需处理的事务多了,岗位便应运而生。
那么,项目申报日常究竟负责哪些具体的事情呢?先简单概括下:
1、从事的不止是项目申报这一阶段性工作,涉及到的项目实施计划制定、项目中期检查、项目费用管理、财务审计、项目验收以及项目有关的各类会议、培训,这整个过程上的事情都是你要做的;
2、从事的不只是项目上的事情,在国家大力提倡创新的大环境下,企业都在谈技术创新体系,项目只是技术创新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其他与之相关的各类资质认定、财务统计报表、知识产权规划与申报、成果转化各方面的整理归纳都可能是你的事;
3、项目申报成功是你的事,项目申报失败也是你的事;时刻关注项目申报的各方面进度,解决各方面的问题,提供各方面的材料也都是你的事;还要仔细甄别各种各样的中介申报机构。
4、如前文所说,岗位可以依附于不同部门,但相同的是都必须承担一项职责—“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再简单总结下,项目申报是一个综合性岗位,要求你能上能下,上需要对领导老板负责,下需要与各部门沟通协调。和项目有关或无关的所有事情都和你有关,对,所有的。一个项目,需要各种word、PPT等材料吧,这个你得写,文字人工;项目实施需要召开多次各种会议吧,日程安排、纪要整理、等等你也得来,项目需要与中介机构合作的时候,各个主管部门要去汇报,合作单位也需要去洽谈,事无巨细的事情需要你去沟通解决;
项目申报对企业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为什么申报项目,我听到最好的回答是“拿到的补助是变相返税的一种形式,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本就应该享受的补助为什么不去申报?”在企业发展的各个阶段都可以匹配各种扶持奖励政策,条件优质的企业每年轻松拿到几百万的补助资金!在此呼吁企业老板朋友们,对项目的申报要足够重视,对项目负责人要有足够的理解和支持,在合理的情况下可以适当优化和提高企业内部项目申报的奖励机制。因为最终获益的还是企业自身!以上是个人观点,欢迎企业朋友们沟通指正!
从来没有简单容易做好的工作!是同行,所以感同身受!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172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