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革命之前,大多数文化都是本地化的。经济以农耕为主,土地有多么广阔,人口就有多么分散,而
距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障碍。所以文化被分割了,方言和民歌等由此而生。由于缺乏快速的交通和通信手段,文化的融合以及新理念和新趋势的传播受到了限制。这是小范围文化的早期阶段,决定它的主要是地理位置而不是共同的兴趣。
从一个城镇到另一个城镇,各地状况千差万别、五花八门,因为承载大众文化的工具实在少之又少,除了巡回戏剧表演和知识分子才有福消受的寥寥几本书,大多数文化信息的流动速度还不如人口流动速度快。
在19世纪早期,现代工业时期的来临和铁路系统的发展造就了风起云涌的城市化浪潮和欧洲大城市的崛起。这些新的商业中心和交通枢纽史无前例地将形形色色的人聚集一处,制造了一个强大的新文化引擎。万事俱备,只欠一种大众媒体给这种引擎装上翅膀。
19世纪中后期,几种新兴技术完成了这个任务。首先,商用印刷技术日益进步,趋于主流;接下来,新“湿版”工艺使摄影技术开始流行;最后,爱迪生于1877年发明了留声机。这些新技术激发了第一次流行文化大潮、由图文报章杂志、小说、印刷乐谱、宣传册、明信片、贺卡、儿童书籍和商品目录推动的大潮。
新闻和报纸将纽约、伦敦和巴黎这类都市文化中心的最新时尚传播到了四面八方。然后,在人类刚刚迈入20世纪的时候,爱迪生用电影技术创造了又一个大规模市场,过去的明星们不仅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观众,还得到了在许多城市同时“登台亮相”的机会。
这些威力无穷的文化载体可以跨时空地联结不同的人,创造一个同步的世界。史无前例的是,你不仅可以放心地说你的邻居读到的晨报新闻与你的一模一样,欣赏的音乐和电影与你的一模一样,甚至还可以确信身处各地的同胞们都是如此。
这些强大的大众文化技术的兴起也不是没有遭遇反对之声。1936年,沃尔特??本杰明直言,他担心所谓的神圣性艺术超凡属性会在一个机械复制时代逐渐沦丧。本杰明强调的是摄影和电影的例子,关注的是录制的音乐而非演奏的音乐,所以他担心艺术的机械复制会改变大众对艺术的反应。比如过去人们对一幅毕加索油画的被动接受转变成了现在对一部卓别林电影的积极反应……人们不加批判地享受着沿袭下来的东西,却带着厌恶之情批评那些真正的新事物。
但实际上,他还没有看到真正的革命。蓄势待发的广电媒体大爆炸将最终彻底改变游戏的规则。电磁波有一种无与伦比的威力:它可以向各个方向传播。正是因为这个优点,它一经问世就震惊了世界,就像50余年之后的互联网一样。通过一次广播就能接触到方圆几十公里之内的每一个人,这种经济上的价值实在诱人,以至于美国无线电公司在20世纪20年代早期就进入了无线电设备制造业,只为支持和加速广播接收器的普及。但地方和地区性广播毕竟只能覆盖某一地方和地区的听众,对面向全美的广告商来说还是有点美中不足。走向全美需要另一种技术的支持。1922年,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长途和地方贝尔电话运营部门开发出了一种新
技术,它实现了长途电话网上的语音级和音乐级音频传输。一直乐于尝试新技术的纽约WEAF电台推出了一套定期性的节目,还开创性地制作了一批结合了商业许可和赞助内容的节目。通过长途电话线,这些节目还被输送给了纽约之外的其他电台。这一做法大获成功,创造了电台与电台之间的双向通信渠道,将过去的地方性体育和政治活动报道变成了全美性的新闻。
从1935年一直到20世纪50年代,广播的黄金时代孕育了不少举国闻名的大明星,此后,电视取代了广播,大一统文化的终极传媒就此诞生。1954年,在有电视的家庭中,有74%的家庭会在每周日的晚上收看《我爱露西》,这是一个令人咋舌的比例。另外说一下,《奔跑吧,兄弟》的收视率应该不会超过5%。
电视黄金时代标志着所谓“饮水机效应”的最高峰。“饮水机效应”指的就是办公室里围绕某个大众文化事件的热烈讨论。在20世纪50和60年代,你大可放心地假设办公室里每一个人都在前一天晚上看了同样地节目,即使现在也还会有一大早来了大家都在讨论爸爸去哪了之类的情况发生。
20世纪80和90年代,电视一直是美国人之间的一条纽带,甚至在进入21世纪之后也是如此。随着企业掏出越来越多的钞票购买黄金时段,电视广告收入每年都会创下新高。而且,这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为什么不呢?电视定义了主流文化,黄金时段也许不是唯一的时段,但它是唯一重要的时段。
但就在20世纪90年代行将结束的时候,网络开始崭露头角。网络企业连连大捷,文化地壳开始在它们脚下慢慢迁移。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4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