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由于从事的行业和岗位的原因,这些年对市、县、镇,乃至部分的中心行政村的商业环境有天然的敏感,长期站在一个观察者的角度去思考一些商业问题。也得益于从事的行业既能从宏观方面看到一些商业趋势,又能在微观层面看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因此基于对环境的观察谈谈对于四线城市/十八线县城商业的商业理解。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一、消费者人口数量方面

首先是在我们这种四线城市/十八线县城,自然环境属于那种不是最好(不属于大江大河三角洲,也不属于平原)但也属于比较好的自然条件,有山有海有能养活自己的田地的一个地方。人口总量是不算多,历史底蕴、商业底蕴都欠缺的一个地方。

尽管有一些民间产业,也有个别的国家项目落地,但是这些年从常驻人口的数据看,基本没有什么增长,青壮年人口总体呈现流出,外地人口流入非常有限,流出/流入不成比例。因此,所有商业面向的消费对象主要还是本地人。

人口政策放开后,部分70后拼了命赶上末班车,80后选择二胎的比例也还算高,身边的80后同龄人选择二胎和不选择二胎的比例估摸着是7:3或者8:2,大多数有条件的人还是选择了二胎,至于三胎的有,但少之又少,当然不排除有个别“勇士”。人口普查数据也好,手机用户数据也罢,看到的趋势基本都是停止增长,但还没到负增长拐点。

在市县人口年龄统计分析看,40+的人是第一大比例,16-40这一段流出比例高,本地产业能力不足,也没有好的大学机构,职业学院。因此适龄的劳动力人群及学生群体的流出非常严重,而16-这些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开始低于60+人口比例。非常令人担忧的事情是体制内的老龄化非常严重,体制外的工作机会又不足以留下足够的年轻人在当地。无论市区还是县区,老龄化的问题日趋严重。

数量方面基本稳定,年龄结构逐步向“倒三角”型演化,那么购买力方面怎样呢?网上的段子说现代消费价值链:女人>孩子>老人>狗>男人?四线城市/十八线县城都会有一小圈子高消费的女人,而本地的商业基本满足不了她们的消费需求,这些人主打消费会溢出到一线城市/在线平台;孩子的消费取决于父母,近年来得益于二胎较高的普及率,各类母婴商店比较繁荣,幼儿园也多了起来,而且规模越来越大,收费从几百到几千不等。

从21年开始明显感觉到后劲不足,关门倒闭的店面、幼儿园多了起来。围绕儿童的培训行业除了艺术类、体育类的勉强维持,其他学科生意明显惨淡了许多,尽管行业政策疫情都造成非常大的影响,但不管怎么说相对大城市,教培行业在四线城市/十八线县城从来都算不上有多火爆,学籍一位难求的情况就没见到过。学区房的难题从来就没成立过,家长们貌似大多数人都没有大城市的家长们那么焦虑。反正最好的小学不见得好到哪去,最差的小学也就这样了。

至于老人群体,可能我们国家还远没到日本那种老龄化程度(据说日本的老人占据主要的财富)在我们这地方,25-50岁的这些青壮年人员应该还是主要的经济掌管者,财富及收入分配更多是在这群人手中,60岁以上的人更多属于没有固定收入也没有多少财产的人,在他们年轻的时候国家没进入高速发展,所以在家庭的经济地位方面是相对较低的。老龄人由于时间充裕,他们是菜市场、茶楼、农家乐、周边游的主力军,许多老人也成了智能手机的重度用户,拼多多为什么有一波大爆发,真的应该感谢运营商4g网络的普及,不遗余力地普及智能手机。没有那个国家能享受到这么优质的网络,这么丰富便利的网上生活。

再说说男人群体,相关的行业沐足桑拿之类的遍地开花,消费也开始变得死贵,从早年38涨到现在接近200,我觉得这些地方和小清新的网红咖啡店性质是类似的,一个属于中年男人的交际场所,一个属于文艺小清新的交际场所;以前男人喜欢的KTV酒吧之类的地方慢慢逐渐式微,剩下一些量贩式基本就成了老年人娱乐场所;吃饭喝酒,街边大排档可能是更多人的选择;至于男装男鞋之类的门店,老板除非练好铁头功,养好了非常固定的客群,否则怎么开都得死!中年男人最大的消费可能就是3年一换的华为手机

至于猫狗宠物消费人群,我个人感觉越是小城市,人们喜欢和人交往多过和猫狗交往,当然养猫养狗的人也有,但肯定算不上主流,我们经常看到在大城市的宠物引发的矛盾问题,也偶尔看到如星巴克的猫抓杯热点新闻,但在我们这些城市和县城很少看见、听见。猫粮狗粮,宠物相关的一些行当不多,也不好找。

这里特别提一下,在4线城市/县城,本来24-的年轻人数量比例就不高,前几年在大量的快捷贷、网上平台贷款涌现出来之后,有非常大比例的年轻人陷入了严重的信用透支,相当大比例的人征信彻底烂掉。有不完全准确的统计,一些年轻人群体人均欠债金额可能超过10万元。这种情形可能会严重影响未来的商业。

二、商业环境(街道、政策)方面

一个小镇,一般最好的商业地段不会超过500米的街道,而一个县城尽管这些年房地产发展得很快,城市的面积可能翻了10倍甚至更多,但真正人气旺的消费街道其实也不过3-5处,最多活下一个综合体。而在四线城市主城区许多综合体拔地而起,少则3个,多则7-8个,繁荣的是少数,萧条的是多数,临街商铺方面最好的路段主要是些手机门店、眼镜店、药店等,大部分的街区、商铺都是比较萧条的状况,新建楼盘的商铺空置情况普遍。

市区、县城这些商业门店,面临的税务环境或者市场监督环境,总体来说是越来越好的,国家对于这些小微经济的支持,提供的自由也是相当大的,地方项目税收、工厂企业多了,税源多起来之后,税务部门可能懒得去关注这些小门店,只要不污染、不假冒伪劣、不出现卫生事件,政策管制好像不像北方一些城市那么苛刻,像小店“拍黄瓜被罚”之类的事情听起来匪夷所思。

对于4线城市或者十八线小县城,最有价值/利润,最稳定可续的行业一般都不属于当地人,商业社会就像树木的一样,大的树木靠的就是地下无数根部毛细养分供给,养份被源源不断地从地下抽离。垄断性行业就不用说,作为国家的抽水机,产生的收入和利润、税收在地方落收比例是非常小的一部分,国家重点落地项目大头的税收也属于上层,像汽车4S门店主要品牌也是些全国性的连锁机构把控,甚至药房这些小的门店也逐步被大的连锁掌控,剩下的基本是一些充分竞争、利润微薄的红海肉搏市场。所以本地人在现在的商业大环境下,要找到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是非常不容易。

三、个别代表性行业的生存状态

1、手机门店。在四线城市和县城主要的商业位置一定少不了手机门店,或者挂着运营商的门头,或者挂着手机厂家的门头,这类门店在过去差不多20年的时间,经历浮浮沉沉,但还能一直霸占这主要的商业位置,说明它肯定是具备一定的行业持续性的,手机一代一代地更换,每个人都离不开的一个商品,及运营商的网络服务。

随着手机品牌越来越集中,到目前在市面有影响力的只有78个品牌,不管线上怎么替代,从调查数据上看小城市实体门店的销售占总销售都超过60%,运营商一波又一波网络升级,也就带来一轮又一轮业务升级,手机换机周期密的时候,门店收入利润主要靠卖手机,手机卖得差的时候那就靠运营商的业务办理酬金,总之这个行业20年来一直成为一个比较稳定、显眼的行业。

随着行业加载的内容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连锁化的经营越来越集中,一些夫妻档的玩法已经适应不了这个时代的变化,这行业一定会朝更加集中的方向演进,每个镇最终可能只能存活不超过两家的头部门店。另外一个方向可能是最终所有手机门店直接或者间接成为运营商主导的合作门店,这个在国外基本是这样一个模式,终端最终和服务合约形成更加紧密的关系。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2、药房。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药房已经成为街道最多的门店品种,药房数量已经远远超过了“米铺”的数量,而且从目前的趋势看,药房卖的已经不仅仅是药,感觉这些连锁药房正朝着香港的药房类型转变,成为一个混合了药品、保健品、日用品等等综合商店,本地人的药房,除非是有搭配着医生、老中医问诊的服务,小药房已经举步维艰。医保、社保的普及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药房的消费相信还会继续提升,而且随着它范围的延伸,这些门店可能有进一步的盈利提升,当然现在的竞争也越来越卷,数量实在是太多了。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3、咖啡饮品、奶茶、特色轻食餐饮。首先抛出定论,这些商业一定会无比的卷,一定会一波又一波地割韭菜,网红也好,普通门店也好,一定活不久远,亏钱的是大多数,赚钱的没几个,最高兴的可能就是装修工。其次,这些商业服务的对象大部分没有很强的经济来源,没有资源话语权的人,消费支出的能力不高,但闲暇时间比较多,造成的翻台率低得可怜。

我见过一波又一波的人往里面跳,而这些人的心态大多和以前开服装店的人心态类似,就是可能我做的东西,我挑出来的特色和别人不一样,实际结果都一样,除非你自己本身有巨大的流量加持,而且还有巨量的资金底座给你玩下去。乐此不疲的参与这些商业的有几类人,一类是富二代,一类是父母双职工,这些人大学或者大专毕业后,体制内进不去,工厂不愿进,当服务员弯不下腰,然后一心想着创业当老板,很多二代就是通过这招把父母的老本搭进去的,几个月时间赔进去几十万上百万的大有人在。

4、房地产相关的中介、装修建材行业。市县的大小街道,房地产相关行业的门店数量可能是除了饮食及零售类之外,占据最多门店数量的一个行业类别,随着房地产下行周期的到来,房子的销售急剧萎缩,因此和房地产相关的这些门店必然大量关门,新房交付越来越少,疫情导致的经济下行,改善型住房需求能拖则拖,装修市场的大面积萎缩必然成定局。前两年看到很多旅游相关从业人在转型,而今年开始大量的房地产相关行业人员在转型,许多原来走起路有风的房地产人,开始流向原来看不起的销售岗位或者服务岗位。

四、未来可能有扩展机会的的行业

1、高品质的农渔产品。一方面是过去几十年,农村补贴城市基本是常态,超低价的农产品长期补贴城市人的日常;另一方面是房地产这个蓄水池越来越蓄不了水了,通胀的趋势在全球都泛滥,没有蓄水池CPI上涨就成了必然,高品质的农渔产品目前的价格还远远不符合它应该的价格,能出产或者供应这类品质食材一定会有成长的空间。如XX紫米,XX紫薯,XX海鱼,XX茶……通过视频带货、直播带货、拼多多店等都可能杀出一条新路。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2、发掘具有地方名片式的产品,用新的思维重新包装耕耘,结合线上和线下同步拓展客群,比如对大众通杀的小吃、饮品,像老字号的双皮奶、老字号的糖水铺、XX小吃、XX鸡爪……把原来非标准化的散装,转变为标准化的格式,标准化的定价和包装。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3、依附于地方财政、政府债券类的民生项目。如政府购买服务,数字化方案解决,基础设施改造配套、生态环保类的项目等越来越多,一方面是政府老龄化严重,在这个大背景下,短期内不可能在编制上大规模扩充体制内的队伍,因此采用服务购买模式将来会越来越普及;另外一方面,经济下行,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重要手段,投向这些民生领域的资源会只增不减。

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不怕疫情,在三四线城市做什么生意好做?

写到这里,小结一下。我个人感觉,随着大环境的变化,经济三驾马车中,国外的疫情彻底躺平,生产恢复,而前两年大规模的订单出口使得今年从事出口工作的人生意会显著的影响,地方的经济受这架马车有所熄火会有很大的困难,而投资这块房地产基本歇菜,卖地和新建投资基本处于萎缩,这进一步导致地方财政的艰难,在前两架马车不给力的背景下,消费能好吗?手中没粮,心里会慌,最后势必传导到消费环节,最终整个商业环境都可能面临困境。用一句调侃的话结尾,目前这行情,暂时啥也不干,出去游山玩水可能是最合算的投资。

全文完,既然看到这里了,如果觉得不错,随手点个赞和“在看”吧。

如果转载本文,请在文末务必注明:“转自微信公众号:与时代合拍(zhousir10086)”。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sumchina520@foxmail.com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ppcring.com/post/19059.html